全媒體記者喻 松 通訊員馮再雷 李友源
一袋袋黃豆被流水線“吃”進去,經過蒸煮、磨漿、點膏、放花等程序,一張張層厚薄如紙、色澤微淡黃、咀嚼筋而香的千張從機器里吐出,經過工人稱重后,打包送往冷庫降溫并臨時儲存,當天即通過冷鏈物流車發往上海、杭州、蘇州等長三角城市……這是定遠縣三和集鎮“奮豆者”工坊生產車間里的繁忙場景。
在三和集鎮黨委的牽線下,大陳村依托鄉村振興產業園、就業車間等場地,以“村集體+公司+農戶”為發展思路,與定遠縣利農農產品加工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奮豆者”工坊,讓當地的大豆等優質農產品就地精深加工,有效帶動農業產業發展。
“我們這每天要用3萬斤黃豆,生產出2萬余斤千張、1萬余斤素雞等豆制品,年產值可達3000萬元。”工坊負責人吳祥軍介紹說,為了確保大豆的品質和穩定供應,工坊與200余家種植大戶簽訂大豆“種植+銷售”協議,實行最低保護價收購,帶動種植戶戶均增收6000余元。除此之外,工坊還帶動穩定就業75人、季節性用工200余人,人均年增收1萬余元,帶動村集體收入增加74萬元。
近年來,定遠縣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以全市深化村企聯建、打造“共富工坊”試點為契機,按照“黨建引領、需求對接、產業互補、互促共贏”原則,優選產業關聯度高、社會責任感強的企業與村結對,推行“黨支部+企業+農戶”“黨支部+合作社”等模式,積極培育來料加工、產業服務、定向招工、電商直播、農旅融合等類型的共富工坊,引導企業將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注入鄉村,推動鄉村將資產、資源、生態等要素融入企業,真正把村企聚在產業鏈上,讓農民富在產業鏈上,形成產業聯農帶農、村企互利共贏的良好發展格局。
在張橋鎮,鎮黨委依托輕紡產業園,組織全鎮16個村(社區)集體經濟組織共同成立鎮級強村富民公司——安徽興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通過“黨支部+強村公司+企業”的模式,與滁州市千絲露紡織有限公司合作共建“變廢為寶”工坊,為入園企業提供物業、廢料回收等服務,年營業收入達4000余萬元,實現當地40余名村民穩定就業,帶動每個村(社區)年增收20萬元。
為了支持共富工坊發展,定遠縣編制“共富工坊政策一本通”,涵蓋用地、資金、培訓等10余項惠企惠農政策,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適農惠農專項信貸產品,調動更多資源支持“共富工坊”建設。該縣創新“信用村+信貸”模式,累計為27家工坊發放信用貸款8400余萬元。組建本土“專家服務團”,遴選50名產業致富帶頭人結對幫扶,開展技能培訓11場次,培育工坊“新農人”“鄉創客”152名,為共富工坊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共富工坊不僅拓寬村集體和村民協同共富發展的新路,還推動了村集體經濟發展由‘強村夯基’向‘強村富民’躍升。”定遠縣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該縣共建成“共富工坊”27個,覆蓋18個鄉鎮、106個村,累計助村增收1800余萬元,帶動穩定就業1200余人、季節性用工900余人,人均年增收5.5萬元。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