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23年4月25日7版)
走好鄉村振興之路
李錦柱
2016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小崗村考察,并主持召開農村改革座談會,作出“三個堅定不移”的重要指示,希望小崗村繼續在深化農村改革中發揮示范作用,為小崗村和中國“三農”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小崗村干群牢記囑托、感恩奮進,不斷推動農村改革闖出新路子、產業發展邁出新步伐、鄉村治理取得新成效,讓希望田野煥發出鄉村振興的勃勃生機。
從一聲驚雷到多點開花,農村改革與時俱進闖新路。習近平總書記在小崗村考察時強調,解決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根本靠深化改革。45年前,小崗村18枚紅手印按出一道改革驚雷,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大幕。小崗村圍繞處理好農民與土地關系這條主線,不斷推動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全面完成集體土地所有權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工作,鞏固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紅證書”給農民吃上了“定心丸”,推動了適度規模經營,全村流轉土地超七成。持續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三變”改革,壯大集體經濟,連續6年給村民分紅,累計金額達1400萬元。成立鄉村振興銀行,設立鄉村振興基金,試點發放“興農貸”“勸耕貸”,開展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不斷探索農村金融改革,有效破解了鄉村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從大包干的“紅手印”到確權頒證的“紅本子”再到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的“分紅利”,實現的是小崗人紅紅火火的美好生活,印證了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講常新”。
從一花獨秀到三產融合,產業發展方興未艾開新局。習近平總書記在小崗村考察時強調,加快農村發展要緊緊扭住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三大任務。小崗村心懷“國之大者”,扛起政治責任,堅持在做好以糧食安全為根本的重要農產品供給的基礎上,發展現代農業,推動一、二、三產業協同高質量發展。一產做優。創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通過高標準農田治理實現“小田變大田”;通過“引水上崗”“引淮潤崗”等項目工程,不斷優化農業基礎設施;做給農民看,帶著群眾干,幫助百姓賺,持續釋放農業活力,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的有效銜接。二產做強。以小崗農產品加工產業園為載體,組建產業投融資公司,搶抓長三角綠色食品加工業(小崗)大會契機,發揮小崗品牌優勢,招商引資、園區建設齊頭并進,盼盼食品等先后投產,凱盛農業等陸續落地,構建“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的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綠色食品加工產業鏈初現雛形。三產做旺。改革旅游管理體制,成立小崗旅游公司,突出特質稟賦和獨特資源,培育紅色旅游、休閑觀光、研學拓展、教育培訓、農村電商、金融等第三產業。小崗村初步形成了以現代農業為基礎,農產品加工為核心,農文旅、培訓教育、電商等為支撐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市場化格局。
從奔向小康到共同富裕,鄉村和美宜居宜業逐新夢。習近平總書記在小崗村考察時強調,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優先方向。小崗村大力推進村民居住小區和配套設施建設,村民全部住進小區,小區硬化、綠化、亮化、水電氣網絡一應俱全。村集體為村民購買新農合、新農保、政策性農業保險等,每位村民每年直接獲益500多元。建立教育教學獎勵制度,每年發放獎補資金50余萬元。積極推進智慧醫療覆蓋,家庭醫生簽約達100%。加強敬老院建設,開展“老年助餐”等暖民心服務,提升養老保障水平。不斷完善黨建引領網格化治理機制,充分發揮村民理事會作用,成立義務調解委員,逐步形成協商共治的社會治理模式。建設數字小崗平臺,實現網格化管理、數字化賦能、精細化服務。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探索依法治村與經濟發展相結合、與解決村民合理訴求相結合、與民主管理相結合的有效途徑。持續提升推廣“美德銀行”,推進移風易俗,花小錢辦大事,用小積分撬動大治理。小崗村構建了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消化矛盾、德治春風化雨、法治定分止爭的“三治”融合體系,村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
新征程新起點,小崗村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記總書記考察小崗殷殷囑托,時時把百姓裝在心里,切切把責任扛在肩上,加快建設創新小崗、美麗小崗、實力小崗、幸福小崗,走好黨建引領、創新驅動、產業帶動、治理聯動、共同富裕的鄉村振興之路。
(作者系中共鳳陽縣委常委、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