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的浪潮中,科技創新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而新質生產力則是未來發展的關鍵動力。滁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緊跟時代步伐,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省委、市委“新春第一會”工作部署,重磅推出“以高質量審判服務保障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十二條舉措”,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以高質量審判為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打造最優法治環境。
這“十二條舉措”涵蓋知識產權保護、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人才合法權益保障、長三角司法協作、環境資源審判、破產重整制度效能等多個領域,全方位、多層次地為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保駕護航。從完善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機制,到助推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從保障科技創新人才合法權益,到深化長三角司法協作,每一條舉措都精準發力、直擊痛點,為滁州的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強勁的司法動力。
完善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
筑牢創新根基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這句擲地有聲的話語,早已深深扎根于滁州法院人的心中,并化作一系列扎實有力的行動。
滁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持續優化的“三合一”審理機制,成為知識產權的“防護盾”。這一機制,讓刑事、民事、行政訴訟程序協同發力,如同給知識產權保護編織了一張嚴密的“防護網”。在這里,知識產權案件不再是單一領域的孤軍奮戰,而是多維度、全方位的立體保護。刑事制裁的威懾力、民事賠償的修復力和行政監督的規范力相互配合,讓侵權行為無處遁形。
烏衣人民法庭更是憑借知識產權案件集中審理優勢,成為知識產權保護的前沿陣地。這里匯聚了一批專業素養高、業務能力強的法官,他們如同知識產權領域的“特種兵”,在案件審理中展現出極高的專業水準和敏銳洞察力。他們不僅能夠精準把握案件事實,還能在復雜的法律關系中抽絲剝繭,為知識產權保護提供最堅實的司法保障。
南譙法院的創新步伐令人矚目。自2022年5月接過滁州地區一審知識產權案件管轄的“接力棒”后,他們一路奔跑,深入推進“三合一”審判機制改革,制定出詳細的裁判指引,讓知識產權審判有章可循、規范有序。1100余件涉知識產權案件的成功審結,是他們交出的亮眼成績單,不僅嚴厲打擊了侵權行為,更激勵著社會創新活力的奔涌。
“我們不僅要讓侵權者付出代價,更要讓創新者感受到司法的溫暖。”南譙法院的法官們深知,知識產權保護不僅是法律問題,更是激發創新活力的關鍵。他們與中新蘇滁高新區管委會攜手建立知識產權司法保護中心,與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簽署合作協議,將知識產權保護的觸角延伸到更廣闊的領域。在這里,創新成果不再孤立無援,而是有了全方位的守護。
“法官們就像我們的‘法律顧問’,隨時為我們解答法律問題。”一位企業負責人感慨道。通過“一站式”化解平臺,知識產權糾紛得以快速、高效解決,為科創企業節省了大量時間和精力,讓他們能夠輕裝上陣,專注于創新研發。在這里,知識產權保護不再是抽象的法律條文,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為企業創新提供了堅實的后盾。
助推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加速創新落地
科技創新成果若不能有效轉化,就如同明珠蒙塵。滁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深知這一點,于是全力助推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讓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從圖紙變成現實生產力。
一樁億元合同糾紛案,展現了司法調解的積極作用。
2024年4月19日,滁州某科技公司與北京某科技公司簽訂一份價值1.99億元的《銷售協議》。然而,隨著約定解除事由的出現,雙方在退款問題上陷入僵局。8月2日,滁州某科技公司將北京某科技公司告上法庭,要求解除合同并返還1.8億余元貨款及資金占用利息。
這起案件不僅是滁州中院2024年以來受理的標的額最大的買賣合同糾紛案,更是關乎企業生死存亡的關鍵案件。滁州某科技公司是一家本地大型企業,而北京某科技公司則是一家正在籌備上市的科技公司。如果處理不當,不僅會影響雙方企業的正常經營,還可能對整個產業鏈造成沖擊。
滁州中院的法官們迅速行動起來。他們沒有簡單地一判了之,而是通過深入分析案件事實,敏銳地意識到可以通過保全促調解的方式,實現雙方的雙贏。經過多輪艱苦的調解,雙方最終達成一致:北京某科技公司承諾在8月11日和8月30日前分別償還1億元和8000萬元。在法官們的督促下,滁州某科技公司快速收回了貨款,北京某科技公司的上市計劃也未受影響。
這起案件的圓滿解決,不僅體現了法院的司法智慧,更彰顯了司法服務企業發展的決心。滁州中院的法官們用實際行動證明,司法調解不僅能化解矛盾,更能為企業創造價值,讓科技成果轉化的道路更加順暢。
在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中,資金往往是最大的瓶頸。滁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敏銳地捕捉到這一問題,積極探索知識產權金融創新,為科技成果轉化鋪就“資本之路”。
融資租賃、證券化等商業模式的司法審查標準逐漸完善,讓科技成果資本化路徑更加暢通。法院通過制定詳細的審查標準,確保這些金融創新模式在合法合規的框架內運行,為企業提供了更多的融資選擇。同時,法院還支持科研機構與企業共建研發平臺,推動技術許可、作價入股等合作模式規范化,為政產學研金服用深度融合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
在滁州,科技創新的“種子”有了更多的“資本之水”和“合作之土”,得以在良好的環境中茁壯成長,并加速了新質生產力的高質量發展。
立足審判執行主責主業
護航企業發展
審判執行工作是法院的“看家本領”。滁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充分發揮這一職能,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讓企業在創新發展的道路上無后顧之憂。
在環境資源審判領域,滁州法院化身“生態守護者”,守護著綠水青山。他們完善“三合一”機制,重拳打擊各類破壞生態環境的犯罪行為。滁河、淮河等流域的生態環境得到有力保護,長江十年禁漁行動也得以穩步推進。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法官們用實際行動踐行著這一理念。他們不僅依法懲處犯罪行為,還積極探索生態修復機制,讓受損的生態環境得到及時修復。同時,法院還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基地的作用,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踐行預防、修復、治理系統性環境保護理念,強化生態與文旅協同治理。
法官們深知,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系統性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協同配合。他們通過與多部門合作,形成了生態保護的強大合力。在滁州,企業不再為發展與環保的矛盾而煩惱,法院的創新舉措讓他們找到了平衡點,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豐收。
破產審判,是法院優化資源配置、推動企業優勝劣汰的重要手段,可以讓困境企業“破繭重生”。全市法院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專業化、信息化方向,靈活運用多種方式,讓企業“破”得有章法、“立”得有希望。
天長法院在處理安徽長青電子機械(集團)有限公司的破產案件時,充分發揮府院聯動機制的作用,將企業從破產清算的邊緣拉回,通過破產和解的方式,讓企業重獲新生。這家成立于1999年的企業,曾因經濟大環境的影響陷入債務危機,面臨破產清算的困境。當地法官們沒有放棄,他們深入企業調研,與各方溝通協調,最終促成企業與債權人達成和解協議。如今,長青集團不僅償還了債務,還恢復了正常經營。
“感謝法院的公正司法,讓我們企業有了重生的機會。”長青集團負責人感慨地說。這起案例充分體現了法院在審判執行工作中的智慧與擔當,不僅維護了各方主體的合法權益,更為困境企業提供了重生的機會,讓市場資源得到高效配置,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騰出了空間。
高效服務創優營商環境
激發市場活力
營商環境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土壤”,滁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致力于優化這片“土壤”,讓企業在滁州這片熱土上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在涉外司法服務方面,滁州法院積極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站式”解紛模式,為涉外企業提供貼心的法律服務。并通過優化涉外案件專業審判團隊,建立司法服務臺賬,發布風險提示。這些舉措如同為“走出去”的企業配備了“法律指南針”,讓他們在國際市場的風浪中能夠穩健前行。
天長法院自主研發的“天長法院e點通”微信小程序,是法院服務企業的又一創新之舉。企業只需“點單”,法院便“接單”服務,這種定制化的法治服務模式,讓企業感受到了法院的用心與溫度。暖企巡回法庭更是將司法服務送到了企業家門口,巡回審判、司法建議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為企業提供了全方位的法律保障。
全市法院通過與涉外法律服務機構合作,完善域外法查明、疑難法律問題咨詢等工作機制,加強與對外貿易主管部門、貿促會等部門的協作,為企業“走出去”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法院的創新舉措,讓許多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更有底氣。
滁州中院出臺的《關于開展為企優環境 涉企民商事案件集中審理的若干規定》,讓涉企案件審理更加高效便捷。鳳陽法院推出《司法服務“千億硅谷”建設10條意見》,為當地新質生產力發展量身定制了“法治套餐”。各級法院深入企業走訪調研,召開企業家座談會,舉辦法律知識培訓會,這些舉措不僅為企業解決了實際問題,更提升了企業的法律意識和風險防范能力。
全市法院通過常態化開展企業走訪活動,通過巡回審判進園區、風險防范白皮書等載體,實現重點園區季度巡講、專精特新企業年度體檢、新興業態即時預警三級普法體系。深化企業“法治體驗”“法治體檢”等特色司法服務,逐步推動規上企業法律咨詢服務全覆蓋,切實提升司法服務便利度和市場主體滿意度。
“法院的服務就像及時雨,解決了我們的燃眉之急。”一位企業負責人表示,法院的創新服務模式讓他們在面對法律問題時不再感到無助。滁州法院通過這些創新舉措,不僅優化了營商環境,更激發了市場的活力,讓企業在滁州這片土地上能夠安心發展。
記者發現,滁州法院還大力推動多元解紛機制建設,與金融監管、市場監管、工商聯等多個部門建立訴調對接機制,形成“法院+商會”“法院+金融監管”等多種解紛模式。并從全市商(協)會會長選出10名首席特邀調解員,通過引入專業調解力量,大量涉企糾紛在訴前得到化解,不僅節省了司法資源,也減輕了企業的訴累。
在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浪潮中,滁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以高質量審判服務保駕護航,書寫著法治與創新融合發展的精彩篇章。從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到助推科技成果轉化,從優化審判執行工作到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法治的力量正為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并推動地方經濟社會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