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兵
李學兵,男,1967年12月生,中共黨員,定遠縣池河鎮綜合文化站長。李學兵扎根基層30年,深挖優秀傳統文化,組織開展琴書、河蚌舞等民俗活動近600場;組建舞龍隊伍,累計參加比賽、表演200余場,2021年在全國第十四屆運動會廣場龍舞大賽獲三等獎,代表作《二龍戲蛛》獲全國鄉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項目;導演、承辦2024年安徽省村晚示范展示演出池河村村晚等鄉村文藝活動50余次,通過活動促進鄉村旅游產業發展,該鎮文旅項目收益達500萬元;耗時8年為家鄉編寫35萬字的歷史文化專著,讓10余萬人認識了解池河古鎮。李學兵獲評全國鄉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安徽省優秀群眾文化輔導員、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滁州市五一勞動獎章、滁州市基層最美文物保護員榮譽。
筆耕不綴,他化熱愛為文字宣傳古鎮家鄉
受池河水養活五十多年的老文化站長李學兵,對家鄉不僅有著本能質樸的熱愛,更時常感到一種使命。“池河是名副其實的千年古鎮,境內的歷史遺跡、人文傳說數不勝數。從開始做文化工作,我就愈發感到自己有責任有義務去挖掘、梳理關于池河的一切,讓后人能更加全面了解我們的家鄉。”
心底發下的宏愿,成為李學兵腳板上的動力。他決定為家鄉寫一本書來記錄千年古鎮的歷史人文。萬事開頭難,2014年,李學兵開始寫書的準備工作,但線下采訪困難,資料難以收集整理,讓寫作開展十分困難。可他不服輸,幾年來走了200多公里路程踏遍全鎮12個村,走訪近百位老人,摸排出來有代表性的古今建筑14處、資源特產5種、古跡8處、重大記事18件......做好材料收集,他開始潛心寫作,每天完成工作后,他便伏案書寫到深夜,一盞生銹的臺燈、一根鋼筆、一堆資料手稿陪伴了他1666個夜晚。由于長期寫作,李學兵患上嚴重的頸椎病,妻子心疼他廢寢忘食,但李學兵不覺得辛苦,他在用他的筆書寫對家鄉的熱愛,用滿腔的熱忱去宣傳推介古鎮池河。
經過8年努力,修改了13遍,李學兵編寫了一本35萬字的《千年古鎮池河鎮》,是迄今為止唯一一本較為全面地介紹池河鎮歷史文化的專著,這本書發行了二版3000冊,讓10余萬人了解池河古鎮的悠久文化歷史。
舞動人生,他帶領傳統舞龍文化走向全國
“池河鎮耍龍舞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在康熙年間達到頂峰。‘二龍戲蛛’就是從那個時候演變而來的。在40多年前,這一傳統習俗卻消失了。”當年,每每談及池河舞龍近乎失傳的困境,他是既惋惜又焦慮。
在對池河文化事業的潛心研究中,李學兵燃起了重振池河舞龍民俗的信念,2010年,他十多次和當時鎮主要領導匯報,分析重振傳統舞龍表演的重要性,他的堅持和傳統文化對當地發展的長遠意義讓鎮領導十分認可,決定全力支持他的想法。
重振舞龍,首要難題就是組建隊伍。鎮上在家的多為中老年群眾,家庭任務重,想要找到合適的隊員十分不易。李學兵便每天走村串巷,挨家按戶的敲門詢問:“你熱愛舞龍嗎?”“愿意參加舞龍隊嗎?”和人家詳細介紹組建舞龍隊的愿景。當時48歲的李世玉和李學兵聊天時很是激動:“小時候我家離文化館近,天天去看耍龍,當時就在想要是我也能耍就好了,現在終于有這個機會參加!”2010年盛夏,他跑了36個村民組終于找齊了24位隊員,舞龍隊的框架初步搭建起來。
有了隊員,還要解決排練的問題。為了將表演完整呈現,李學兵親自上門邀請九十歲高齡的“二龍戲蛛”傳承人王再善及民間老藝人馬國隊、李士友、李勝祥等作指導。除此之外,他還從網上下載視頻,一遍遍揣摩研究,在保留原有內容的基礎上,潛心研究、集思廣益、大膽創新。舞龍訓練過程比想象中要難得多,李學兵堅持和隊員們一起訓練,他說這樣更容易糾錯進步。剛開始大家習慣把舞龍的竹竿握得太緊,導致大部分人訓練一天手上就起水泡。更艱苦的是女子舞龍隊,由于力量不足還得加強力量訓練。“做跳龍尾動作時,稍不留神落地時重心不穩,整個人就會摔在地上,肌肉拉傷、磕破皮是很常見的,雖然辛苦,但沒有一個人想過退出,因為我們相信李站長。”陳桂枝說。
2018年6月,舞龍隊代表滁州市參加首屆安徽省舞龍舞獅大賽獲三等獎,這次比賽讓李學兵看到他們存在的問題。他帶著隊員賽后復盤時發現,使用傳統鑼鼓伴奏節奏動感遠遠遜色于現代音樂伴奏。有隊員提議池河舞龍也使用伴奏帶,但部分隊員卻極力反對,認為鑼鼓伴奏是祖祖輩輩留下來的不能丟,一時間爭執不下。面對分歧,李學兵沒有退縮,他和女隊長陳桂芝向有疑問的隊員逐一解釋分析現狀,告訴隊員們池河舞龍要想走出去,就不能固守傳統。最終,意見達成了一致。隨后,李學兵又帶著隊里“懂音樂”的楊華剛找尋伴奏,花費了半個多月試了30多首曲子,終于定下來合適的伴奏。2019年,池河鎮舞龍隊以伴奏帶形式再次站上安徽省第二屆舞龍舞獅大賽,獲得一等獎和體育道德風尚獎,并于2020年5月15日錄入《中國影像方志》第541集《安徽卷定遠篇》,節目在中央電視臺CCTV-10套播放。
13年來,李學兵帶著池河舞龍隊演出比賽200余場,榮獲“全國第十四屆運動會廣場龍舞大賽三等獎”“長三角精品舞龍舞獅大賽最佳創意獎”、2021年“舞動中國排舞聯賽”特等獎、“第二屆安徽省舞龍舞獅大賽”一等獎和“體育道德風尚獎”等榮譽,《二龍戲蛛》獲評“全國鄉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項目”,池河鎮被列為“定遠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二龍戲蛛示范傳習基地”,影響力走向全國。
以文化人,他盤活文化資源助力鄉村振興
回想1991年4月剛成為池河鎮文化站站長時,李學兵坦言:“當年人員不足、經費緊張、場地有限、設施簡陋,工作推進十分困難。”但他沒有絲毫退縮,總能克服困難,越干越起勁。他深知文化工作不僅是一種奉獻,更是一種傳遞和構建的過程。他肩負文化傳承和弘揚的責任,如何盤活鄉村文化推動文化振興,是擺在面前的重要課題。
30多年來,李學兵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常態化舉辦文藝培訓班、道德講堂150余期,通過文化小故事引出大道理,引導鄉親們樹立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村風民風潛移默化發生了變化。近年來,池河鎮獲評安徽省文明村鎮、市級無訪鄉鎮、市級平安鄉鎮,池河村獲評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鄉風文明吹遍這座千年古鎮。
為了不讓群眾文化活動局限在舞龍表演上,2013年,他注冊成立“定遠池河雙龍歌舞藝術團”“定遠池河雙龍表演隊”等團隊。十多年來,他組織開展有特色接地氣的民間民俗活動如琴書、秧歌、河蚌舞、蘭花燈等570余場,通過多種方式豐富群眾文化內容,順應時代發展需求,激發人們對群眾文化的積極性和創新活力。在他的帶領下,池河鎮每年開展文化活動40余場,每個村都有300余人主動參與文化活動。
現如今,李學兵培育了一批熱心文化工作的愛好者,池河鎮逐漸從“送文化”發展到“種文化”,從“文化服務”延伸為“文化創造”。由于文化底蘊被激發,群眾的文化熱情高漲,池河鎮多次承辦由李學兵導演的大型文藝活動50多場,如2024年安徽省村晚示范展示演出池河村村晚、定遠縣第九屆池河梅白魚文化旅游節文藝演出等,展現了鄉村文化魅力,激發了鄉村振興活力。
鄉村文化活動的發展,弘揚了民間文化,提高了群眾的文化素養,帶動了鄉村旅游產業發展,極大的促進了池河鎮的經濟發展,近年來,池河鎮文旅項目收益達500萬元。2024年“新年趕大集走進池河鎮”在池河開辦五天,設置了近四十個展示農作物的展位,銷售額可觀,并獲得2024年安徽省村晚展演示范點資格,在滁州廣播電視報整版刊登。
作為一名基層文化工作室,李學兵始終恪守著“奉獻不言苦,追求無止境”的人生格言,憑著扎實的足跡,執著的精神,在群眾文化事業中一如既往的播撒著愛心,用他飽滿的熱情書寫著一個文化工作者敬業奉獻的豪邁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