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精品av一免费爽爽,国产在线观看免费麻豆,天堂在线亚洲,亚洲一区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操操操影院,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涩爱蜜

首頁 > 新聞 > 外媒看滁 > 正文

【安徽商報】滁州園林城百姓幸福園

微信截圖_20230815151952

《安徽商報》(2023年8月15日5版)

日前,安徽省16個地市上半年經濟數據出爐,滁州以1938.1億元的經濟總量,坐穩安徽“第三城”。滁州在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交出了一份綠色發展的優質答卷。生態保護和修復,關乎民生福祉。近年來,滁州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綠色發展為引領,讓生態美起來,環境“靚”起來,百姓的錢袋子也鼓起來。

濕地之變

“植”此青綠變身“幸福園”

樹,留存著時間的印記,見證著發展的腳步。從滁州來安縣出發,一小時就能抵達皖蘇交界的池杉湖國家濕地公園。

“以前這里叫‘黃大圩’,由于地勢低,常年遭水患。”談及池杉湖濕地的變化,來安縣雷官鎮村民劉先生印象深刻,“現在不僅留住了水土,還吸引很多鳥類在這里棲息。”

“越來越多的候鳥選擇在池杉湖濕地停留,還有‘老朋友’帶著‘新朋友’前來。”據介紹,池杉湖濕地公園總面積5800畝,核心區面積2000畝,生長池杉5萬多株,目前已發現蒼鷺、黑翅長腳鷸、青頭潛鴨、黃腰柳鶯、東方白鸛等各種鳥類159種,常年棲息于此和每年經此遷徙的鳥類總數超10萬只,是名副其實的“鳥類天堂”,令無數游客流連忘返。

在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的同時,濕地公園的建設和發展,也帶動地方經濟和周邊群眾增收。當地政府協同池杉湖濕地公園打造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文化旅游、特色農業等項目,實現人居環境與自然生態和諧共生,生態環境和鄉村振興協同發展,同時創造出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蓮藕能凈化水質,荷花極具觀賞性。在濕地周圍種植蓮藕荷花,不僅提升了水質,還有力促進了鄉村振興。”來安縣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以蓮藕為主體的生態農業帶動園區就業、土地流轉、農家樂等發展,解決周邊百余戶村民就業增收問題,實現人均增收4萬元以上。

今年2月,國家林草局正式授予安徽來安池杉湖濕地公園國家級稱號。滁州連續多年舉辦“觀鳥周”活動,擦亮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金字名片。此外,皖蘇兩地共建生態智能監控保護網絡,并組織高校院所組建科研技術聯盟,為池杉湖生態保護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撐。

城鄉之變

從宜業宜居到共生共融

一半山水一半城。在逐漸拉開的城市框架上,滁州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實現從宜業宜居到共生共融的跨越。在生態布局中,滁州利用自身資源稟賦,加快城市湖泊建設,讓市民推開門就能“聽取蛙聲一片”。

近年來,滁州市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全力實施以瑯琊山、北古城、南新城、清流河、明湖、西澗湖為品牌的“一河兩湖一山兩城”建設工程,描繪山水亭城秀美畫卷。如今,一座“山在城中,水從城過,園建街邊,亭隱林中”的山水園林城市正徐徐鋪展開來,給群眾帶來幸福感的同時,也增強了滁州在區域競爭中的軟實力。

此外,滁寧兩地在滁河大保護方面堅持上下游聯動、左右岸協同,完善滁河生態補償機制,探索建立跨區域聯防聯治工作機制、區域生態環境和污染源監測監控體系,加強滁河流域生態保護。

兩市還完成17.5公里的滁河風光帶綠化景觀工程,開展滁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如今,“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滁河風光帶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惠及兩岸群眾。

青山常在,綠水長流。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已成為滁州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吳夢君

責任編輯:郭新星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加入我們 | 版權聲明 | 手機訪問 | 網站地圖 | 留言反饋 | 我要投稿
中共滁州市委宣傳部主辦 滁州日報社承辦
Copyright?2009-2010 Chuzho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滁州日報社 版權所有
皖網宣備3412015001號 皖ICP備11004325號-1 熱線電話:0550-3022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