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陽明中都皇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全國36個之一、安徽省唯一一個國家授牌的大遺址公園,如何依法有針對性地保護好該遺址,一直都是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群眾牽腸掛肚的事。2021年10月1日,歷經三年時間打磨出臺的《鳳陽明中都城和明皇陵遺址保護條例》正式實施,為鳳陽開展大遺址保護保駕護航,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明中都城 午門夕照。朱維林攝
明中都皇故城被譽為“明初三都”之首,是明朝第一座都城,集2000多年中國都城建筑之大成,其宮城比北京故宮紫禁城還要大12萬平方米,達到84萬平方米,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2017年12月,明中都皇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成功掛牌。明中都皇城城墻與南京、西安城墻等14處古城墻以中國明清城墻項目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的出臺,提高了遺址保護管理的法制化、規范化與科學化水平,也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創造了條件。
在該條例的專項規范保護和指導下,鳳陽縣從多個方面發力,積極開展保護展示工作取得一系列成效。在考古發掘方面,該縣與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宮博物院合作,聯合持續開展考古工作。先后圍繞明中都中軸線對承天門、外金水橋、午門、宮殿區等進行深入挖掘考古,基本明確了這些區域的結構布局、地下施工工藝等,獲得了一系列考古數據,填補了全國封建王朝都城建筑方面的考古知識空白。2022年3月31日,國家文物局公布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名單,明中都皇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入選,突破自2009年以來,安徽省在該項榮譽上12年的空白。
明中都城 午門夕照。朱維林攝
在規劃保護方面,該縣邀請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北京清華同衡設計研究院等全國著名規劃設計部門,先后完成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保護規劃、遺址公園宮城內環境整治工程(三期)等整體保護方案,在整體規劃通盤考慮下保護大遺址;承天門、外金水橋等單體保護展示方案編制,對大遺址在關鍵節點的保護展示起到關鍵支撐作用,豐富展示內容,讓考古文史概念中的遺址單體鮮活呈現在百姓面前。
在重點保護展示項目推進方面,鳳陽縣依照保護條例集合各部門力量共同支持明中都皇故城西北角樓、西南角樓、午門臺基保護和加固工程,邀請相關權威專家多次為本體保護中出現的新問題新難題出謀劃策,制定科學方案,科學快速推進項目。先后完成西南角樓臺基及部分城墻標識展示、西南角樓臺基除險加固等工程,完善明中都城宮城輪廓,形成總體閉合的明中都宮城城墻及遺址展示區域。
明中都城 午門夕照。朱維林攝
明中都皇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特別重視園區運營工作,與文化旅游、文物考古、媒體平臺等部門聯合,利用社會力量,先后策劃明中都大明文化旅游節、歡樂中國年、燈光節、牡丹節、美食節等一系列群眾參與度極高的活動,單日游客量近5萬人次。開展的研學活動,吸引了眾多中小學生前往明中都遺址進行歷史文化之旅,來自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的專業考古老師也積極參與公眾考古宣傳介紹之中,更是豐富了明中都遺址考古的內涵,為中華文化傳播傳承做貢獻。先后成功入選安徽省十大文物活化利用優秀案例、2021全國文化遺產旅游百強案例,被納入國家文物局《“十四五”全國大遺址保護規劃》。
此外,鳳陽縣還積極嘗試采用市場手段引入社會資本參與運營,改變單一依賴政府扶持的做法。在大遺址核心區以外區域進行招商活動,引入外來資金參與遺址旅游開發,謀劃推進明中都文化演繹、水游中都、兒童游樂、農趣體驗等合作項目,豐富游客體驗,增強文化游客旅游觀感,提升明中都遺址公園吸引力,促進明文化傳播。(郭如亮 姚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