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椒縣神山國有林場,一片2000畝的薄殼山核桃林,樹姿挺拔、整齊劃一。這是該縣總規模39.9萬畝國家儲備林建設一期工程的一個縮影,也是我省首次利用政策性金融機構貸款建設的國家儲備林基地項目。
實施國家儲備林項目是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兩山”理論的重要舉措,也可實現“國家得林木、社會得效應、百姓得收益、企業得利益”的多贏局面。如何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雙向轉換的通道,實現資金既能灌溉“國儲林木”,又能助力鄉村振興?全椒給出了自己的探索之路:以深化新一輪林長制改革為總抓手,積極探索“儲備林+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模式,創新打造國儲林發展建設“4.0版”,實現多方參與、多元投資、多方共贏的格局,讓綠水青山進一步釋放經濟紅利。
引來金融活水,喚醒綠色資源
全椒縣西部多低山丘陵,林地資源豐富。如何喚醒沉睡的綠色資源,將綠色優勢轉換為產業優勢?
去年2月,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安徽省分行與全椒縣簽訂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項目協議,項目總規模39.9萬畝,總投資38億元,解決了長期以來林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短的發展瓶頸,為林業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如何建設國儲林,由誰來建設,成了項目建設難題。結合土壤類型、地形地貌和特色產業發展,全椒縣編制了國家儲備林建設總體規劃,將薄殼山核桃和麻櫟2個樹種作為儲備林建設主要目標樹種,以樸樹、三角楓、櫸樹、元寶楓等11個鄉土樹種為伴生樹種。
“全椒縣國家儲備林建設的最大優勢就是由縣森園公司自建,建設有保障、造林成本低、工程標準高、管護質量高、還貸風險低。”全椒縣林業局辦公室主任曹仕波說,為確保國儲林項目運營科學,該縣以國儲林項目建設在國有公司控制下封閉運營為建設原則,明確國有林場改革后成立的森園林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作為業主單位,統一建設模式,高效破解建設難題。
去年,森園公司開始試點在全縣3個國有林場探索“國有林場+公司”合作經營國儲林模式。由森園公司承擔整地、造林、撫育、道路和基礎設施等工程建設,工程結束后,森園公司獲得林下套種的喬木、灌木和旅游等收益并承擔還本付息,進一步激發國儲林項目的生態活力和經濟活力。
撬動社會資本,探索“4.0版”模式
“與之前不同的是,今年我們還將打造國儲林項目建設‘4.0版’。”森園林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何章謙告訴記者,傳統的國儲林造林模式是“1.0版”,就是把樹種下去、保證成活率即可;“2.0版”是按照設計要求種植林木,還是以營造純林為主;“3.0版”是復合種植,除了種植林木之外,還發展林下亞喬木、灌木、花卉等“立體林業”,實現“以短養長”。
2022年是全椒國儲林項目實施的第二年,目前該縣1.2萬畝國儲林項目造林任務已全部完成。“這筆政策性貸款不但解決了長期以來林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短的發展瓶頸,而且也是我們探索打造國儲林‘4.0版’建設新模式的源頭活水。”何章謙說,全椒縣在縣內選擇10家有經濟實力、信譽度的企業作為國儲林建設施工單位,目前已與當地最大的薄殼山核桃種植企業太禾林業簽訂了合作協議,建立“儲備林+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模式,即國儲林政策性貸款資金與社會資本按照1:10的比例,撬動社會資本注入,為國儲林建設資金開源。同時在還款期內,經營儲備林的林權由森園公司收儲,企業獲得林下經濟和林產品收益并承擔還本付息,共同探索新的國儲林建設發展模式。
“我們計劃建設5000畝,目前已建國儲林新造林1000畝。”太禾林業總經理鄭莉華告訴記者,企業在林地連片發展薄殼山核桃基地,嚴格按國儲林建設標準建設,選育優質樹種,充分利用林地資源,將經濟收益最大化。此外,為提升項目建設質量,該項目采用智能滴灌技術,通過手機APP終端實時掌握園區苗木水肥數據,全面加強苗木數字化、智能化、網格化管理。
依托特色產業,持續興林富民
一場喜雨后的全椒縣大西環,記者看到公路兩側寬約15米的空地上,身穿雨披的工人們正在搶抓時間栽種國儲林,挖坑、扶苗、培土……工人忙碌的背影與整齊挺立的薄殼山核桃,構成一幅生機盎然的“植此青綠”圖。
在何章謙眼里,建設國家儲備林,一方面是國家得林木、社會得效應、企業得利益,另一方面就是讓百姓得實惠。以森園公司為例,公司從當地苗木種植專業戶手中收購優質苗木,并提供育苗、管理到收購“一條龍”服務,免費向農戶提供全程技術指導,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解決了當地農戶苗木銷路之憂。
據了解,依托國家儲備林建設項目,全椒深挖“一棵樹”——薄殼山核桃,實現樹上采果、樹中用材、樹下植苗,全面提升林地空間利用率,最大程度發揮林地立體價值。同時,聚焦薄殼山核桃這一優勢產業,建立與國儲林項目相配套的薄殼山核桃加工企業,補齊產業鏈條中的發展短板,進一步延長產業鏈,做強薄殼山核桃產業價值。
“我們還將在林下套種野生滁菊,與人工種植的滁菊相比,野生滁菊藥用價值更高。”何章謙告訴記者,目前已經與廣州一家制藥企業達成合作,打通了滁菊的銷路,未來還將在全椒縣建設野生滁菊加工廠,進一步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推動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