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22年1月18日14-15版)
滁州 堅定不移抓發展 奮勇爭先開新局
四年砥礪奮進,四年春華秋實。滁州市六屆人大一次會議以來的四年,該市攻堅克難、開拓奮進,交出了一份高質量發展的好答卷,邁上了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
這四年,滁州綜合實力從全國第147位提升至第87位,長三角第27位提升至第25位,全省第5位提升至第3位,是進位幅度最大的時期之一。這四年,滁州百億元企業從1家到5家、百億元項目從2個到16個,是大企業、大項目增加最多的時期之一。這四年,滁州文明創建滿意度從96.5%提高到99.8%,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群眾滿意度從84.9%提高到97%、連續三年居全省第一,是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強的時期之一。這四年,滁州從“關注度較高”到“美譽度走高”,全市上下心齊氣順,干部群眾干事創業,是滁州對外影響力提升最快的時期之一。
奮勇爭先 綜合實力站穩全省第三
地區生產總值從2282億元增至3400億元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182.5億元增至250.9億元,均躍居全省第三;人均GDP從39599元升至84788元,從全省第十躍居第四,實現了從“總量第一方陣、人均靠后”向“總量第三、人均前列”的歷史性轉變,連年獲省政府目標管理績效考核先進市。縣域發展整體躍升,天長、鳳陽經濟總量分別升至全省第4位、第13位,來安、全椒、定遠、明光分別前移21位、18位、11位、10位,南譙、瑯琊居全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考評前列。
“雙招雙引” 重大項目持續突破
累計引進億元以上項目1882個、20億元以上項目69個、百億元項目16個,分別增長18%、188%、700%。支柱產業在全省份額不斷提升,食品產業從5%升至15%以上,智能家電產業從7%升至15%以上,光伏組件和光伏玻璃產能從無到有、達60%以上。累計引進院士、國家級領軍人才、博士等高層次人才1226名。全省百名博士后“皖美行”活動首站在滁舉行,成功舉辦國際英才大會。該市建立八大產業鏈“鏈長制”,實行“一套班子、一支基金、一個協會、一個研發平臺”,頂格傾聽、頂格協調、頂格推進,定期召開產業鏈鏈長會、企業家早餐會、雙月座談會,實行月調度、季觀摩、年考評機制。成功舉辦中國光伏行業年度大會、中國國際涂料大會、中國先進電子材料產業發展大會等。與上海交大共建光伏研究院、先進光伏電池研究中心。
聚焦聚力 實體經濟擴量提質
規上工業企業數從1621家增至2054家,規上工業總量占全省比重從6.7%提升至8.9%,從全省第五分別升至第二、第三;高新技術企業數從286家增至750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省比重從8.3%提升至9.2%,均從全省第五升至第三;戰新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從25.7%提升至44%,從全省第八升至第五。限上商貿單位數從925家增至1521家,從全省第八升至第三;人民幣存貸款余額分別突破3500億元、3400億元,上市企業從4家增至14家、從全省第七升至第三。糧食生產實現“連年豐”,年貢獻商品糧和糧食商品率穩居全省第一;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59家,獲批1個國家級和9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個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
敢為人先 改革開放成果豐碩
先后獲批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農村改革試驗區3項整市試點;國家級改革試點從21項增至56項,省級試點從40項增至90項;市縣機構改革順利完成;縣域醫改、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農村垃圾治理、人居環境整治等一批改革形成品牌。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機遇,頂山—汊河、浦口—南譙省際毗鄰區合作列入國家規劃,并全面啟動建設;4家開發區進入全省綜合考核評價20強,2家開發區獲批國家級綠色園區;外貿進出口總額從27.7億美元增至58億美元、穩居全省第五,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從12.2億美元增至16.9億美元、從全省第五升至第四,獲評全國外貿百強城市。
建管并重 城鄉面貌變化明顯
滁城和各縣城累計征收房屋1300多萬平方米,改造老舊小區220個,實施重點城建項目超2200個,完成投資超2500億元;建成區面積從231平方公里擴展到29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51.9%提升至62.5%。打造了一批重點鎮,建成了一批美麗鄉村。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從452公里增至580公里,從全省第三躍居第一;一級公路里程從289公里增至463公里。完成水利投資102億元,穩居全省第一方陣。
共建共享 民生福祉持續增進
如期完成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20.5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23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定遠貧困縣摘帽,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持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9.6%,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PM2.5、PM10平均濃度分別從每立方米48.1、76.4微克下降到34.5、62.6微克,優良天數比例從74.8%提高到82.2%,達到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國考斷面水質連年達標;森林覆蓋率從32.5%提高到36.2%。縣域醫共體在全省率先實現全覆蓋,成功創建全國智慧健康養老應用試點示范基地。成功承辦省第五屆全民健身運動會。信訪總量和安全生產事故起數均連續四年下降。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持續強化,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就業創業、教育體育、市場監管、廣播電視、政務服務、營商環境等多項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推進質量工作獲國務院督查激勵,成功奪得全國文明城市、無障礙環境示范市、無償獻血先進市“五連冠”、雙擁模范城“六連冠”、國家節水型城市等“國字號”,省級歷史文化名城、衛生城市等“省字號”。
今后五年,滁州市將按照省委“忠誠盡職、奮勇爭先”要求及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作出全面強化“兩個堅持”、全力實現“兩個更大”的戰略部署,以市第七次黨代會明確的“5688”奮斗目標和“五個前列”“五個更大”愿景為發展路徑,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鮮明主題,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提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高水平打造“兩地兩區一中心”,努力在新一輪區域競爭中搶先機、開新局、走在前,加快建設新階段現代化新滁州。
緊扣高質量發展走在前
打造新興產業聚集地
奮力打造“光伏之都”。聚焦延鏈、補鏈、強鏈,引進更多頭部企業和重大項目,爭取落地一批永久性論壇、會展,打造一批創新研發平臺,力爭通過3—5年努力,打造“光伏之都”。完善八大產業鏈“鏈長制”,力爭智能家電等六大產業產值均超千億元,培育半導體等10個以上百億級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構建“6+10”先進制造業體系。同時,全力培育百億企業、著力突破重大項目、聚力推進科技創新。
緊扣一體化發展走在前
爭當開放合作排頭兵
推動新型功能區建設取得突破性成果。加快頂山—汊河、浦口—南譙新型功能區建設,在發展空間、項目建設、機制創新等方面求突破。加快天長—六合協同區發展,啟動明光—盱眙功能區建設,推進全椒—浦口毗鄰區合作,深化與楊浦區戰略合作、與南京市結對幫扶,放大滁州國際(虹橋)會客廳平臺嵌入效應,著力打造一體化發展樣板區。同時,推動園區發展爭先進位;推動基礎設施率先對接,打造“軌道上的滁州”;推動公共服務率先融入。
緊扣全面深化改革走在前
探索創造更多新經驗
農村綜改上,推動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農村改革試驗區建設拓新路,力促田長制改革作示范,統籌推進河湖長制、林長制、生態環保監督長制。綜合醫改上,著力完善分級診療體系,推進“三醫”聯動,推深做實縣域醫共體、城市醫聯體,全面提升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放管服”改革上,堅持用工業互聯網思維改造優化政府工作流程,推進“一屏通辦”改革,提高數字政府建設水平。統籌抓好人力資源、投融資等領域改革。
緊扣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前
建設綠色發展先行區
更高站位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出臺行動方案,落實能耗“雙控”制度,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打造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更大力度抓好污染治理。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級版。嚴格落實“五控”措施,持續改善空氣質量。統籌做好水資源保護、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加強固廢危廢監管和處置,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力爭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5%以上。抓好中央和省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爭創全國“無廢城市”。更實舉措筑牢生態屏障。深化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落實長江“十年禁漁”。實施“五森”行動,推進“四旁四邊四創”國土綠化行動。
緊扣推動共同富裕走在前
跑出協調發展加速度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作為鄉村振興首要任務,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加快實現農業高質高效、農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創建百億小崗,打造全國鄉村振興典范。著力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會救助體系,發展慈善事業。堅持“四化同步”。鼓勵各縣市區爭上游、創一流。加快補齊民生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