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天長市通過落實“河(湖)長制”,實施“五水共治”,即治理河水、飲用水、農用水、洪水、污水,并與改善人居環境、服務當地特色農產業緊密結合,變民生“痛點、堵點”為發展“振興點、奮進點”,實現了治水與“治窮”雙勝利,讓群眾過上了“靠水吃水”的幸福生活。
不懈治水 打造“美麗水生態”
天長市楊村鎮水資源極為豐富,境內不僅有銅龍河、楊村河、高郵湖、沂湖等多條河流和湖泊,而且還有5座中、小型水庫,排灌干渠90多條,當家塘860多面,是典型的“皖東水鄉”。然而,早些年河湖受沿岸種養業無序發展、居民生活垃圾傾倒以及生活污水隨意排放等諸多因素影響,一些河流失去了原本靚麗的身影,成了影響人居環境的“黑水河”、“臭水洼”。
為了讓楊村水鄉的水生態好起來,從2019年起,該鎮充分利用農村小流域治理、農飲和水環境生態補償等一系列民生工程項目支持,采取建管網、修溝渠、清淤泥等措施,同時對一些污染水源的養殖場、網箱、漁船進行拆除、清理。截至今年6月底,該鎮共投資2800余萬元對銅龍河、楊村河水生態環境進行集中治理;投資1000余萬元用于農飲工程;投資400余萬元進行溝渠塘壩等小水體治理。楊村鎮在全鎮組織成立了32個村級“河、湖、庫長”,建立“巡河員+保潔員+監督員”工作機制,聘請100多名公益心、責任心強的老村干、老黨員和困難戶擔任巡河(湖)員,實現了從“河長制”到群防群治。
家住楊村高郵湖岸邊的村民楊喜旺是一名巡湖員兼保潔員,每天6時起,他會沿著負責管護的湖灘巡查一遍,同時勸導沿河湖居民不亂倒污水,不向河、湖中拋擲垃圾等。通過多年來的堅持和努力,楊村鎮河暢、湖清、岸綠、景美的目標得以實現。
生態惠民 共享“治水紅利”
“值得稱道的是,銅城鎮治水,不是僅僅讓河、湖、庫的水活起來,生態美起來,而是把治水與改善人居環境、服務當地特色產業緊密結合,把治水成效轉化為發展優勢,讓水鄉群眾共享‘治水紅利’。”天長市水利局局長熊俊龍說。
龍崗社區毗鄰高郵湖西岸,以種植芡實和養殖魚蟹蝦等水產業而聞名。種養大戶、天長市龍崗芡實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春祥是當地有名的“水產專業戶”,是當地群眾信得過的“土專家”。“幾年前,由于銅龍河和高郵湖水質差,發黑發臭,嚴重影響了種養芡實和魚蝦,咱只好帶著兄弟們舍近求遠去江蘇、湖北、湖南等外地承包水面發展種養業。”王春祥介紹,近幾年,市、鎮兩級政府全力治水,清理“污水河”“臭水溝”,對河渠、當家塘清淤引進活水,他又回到家鄉,聯合60余戶村民承包8000多畝水面、洼地,創辦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投資芡實大市場,干得風生水起。近3年,王春祥的合作社每年營收都在1.2億元以上,“龍崗芡實”獲批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如今,龍崗社區‘靠水吃水’,趟出了一條興業富民的農旅融合新路子。”銅城鎮鎮長胡中義介紹,“靠水吃水”的也不僅僅是龍崗社區,目前全鎮23個村、社區近10萬畝水面、灘涂、3000多畝水塘、洼地全部發展起特色產業。
在天長水鄉,像萬壽、楊村、銅城鎮一樣,依托豐富水資源和發達的水系實現強村富民的還有很多。
永豐鎮宏大村、民生社區等村社依托白塔河、老白塔河天然的水利資源,興建田園之家、水上人家等休閑場所,發展了生態旅游基地、龍蝦養殖基地等項目,成為天長和江蘇揚州、金湖、盱眙等附近城市居民水鄉游的熱門之地,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天長市將依托豐富的水資源,以及良好的生態環境,全力推動美好鄉村建設串點、連線、成片。”天長市市政府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該市將努力把“治水紅利”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實實在在的民生福祉。